期刊简介

               《中医药通报》杂志是在已故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卢嘉锡院士关怀和支持下创办的。2002年2月25日在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创刊。本刊编委会由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任名誉主编,25名院士中医名家为学术顾问。我国著名中医教育家、临床家、福建中医学院原副院长、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名誉院长盛国荣教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俊德教授为编委会名誉主任。厦门市中医药学会会长、著名中医专家卢泰坤教授出任主编。近百名国内(包括台、港、澳)著名中医药专家和学者组成了第一届编委会。《中医药通报》杂志是通报中医药高层专家研究动态和临床新进展的大型杂志,是国内唯一的通报类中医杂志。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 厦门市中医药学会

出版部门: 《中医药通报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1-274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5-1250/R

邮发代号: 34-95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2002

出版地区 福建

出版地区 福建

订购价格 192.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医药通报杂志
  • 杂志名称:中医药通报杂志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厦门市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1-2749
  • 国内刊号:35-1250/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中医药通报杂志2009年第4期文章
  • 咳嗽医案剖析

    案一杨某,男,26岁,2002年2月18日初诊.患者一周前下乡访友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流清涕,微恶风寒,咳嗽声重,痰稀白不畅,胸闷咽痒,口不渴.自服维C银翘片、枇杷止咳露、感冒咳嗽冲剂等,症状未减,咳嗽仍频,遂来门诊治疗.主症状如前述,舌质淡红,舌苔白微腻,脉浮弦滑.......

    作者:洪广祥 刊期: 2009- 04

  • 附子丸散简效廉——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七

    针对经方附子丸散的状况,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李可关于附子小剂量论述:四逆汤,金匮肾气丸,药王续命散,偏正头风散,类关乌头酒;李可附子丸散的研发:李氏破格救心丸,李氏麻细梅参丸,李氏培元固本丸,李氏偏正头风丸,李氏四逆丸,李氏青龙丸,李氏金匮肾气丸,李氏乌头丸,李氏附子理中丸,李氏奔豚丸;附子丸散的设计思路:附子丸散的基础方,附子丸散的基础有效量,附子丸散的改良,附子丸散的变通,附子丸散的禁忌......

    作者:孙其新 刊期: 2009- 04

  • 王翘楚教授从肝论治失眠症 2262例临床评价研究

    本文通过对王翘楚教授于2006年12月-2008年12月期间采用从肝论治法治疗的2262个门诊失眠病例的年龄、性别、职业、病程、发病诱因、失眠类型、加杂病情况、是否服用安眠药或精神类药物、辨证分型、疗程、疗效等11个项目进行相关因素的研究,总结从肝论治失眠症的经验与当今失眠症发病特点,评价从肝论治失眠症的疗效.......

    作者:盛昭园;王翘楚 刊期: 2009- 04

  • 扶阳学派理论在杂病中的应用

    扶阳学派的兴起并非偶然,因为它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符合当今人的体质状况和发病特点及趋势.扶阳学派认为,阳气是人身立命之本,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中非常重视顾护与扶助阳气.本文以临床实际典型病案为例,验证了扶阳学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就附子的使用等相关问题谈了个人体会.......

    作者:余天泰 刊期: 2009- 04

  • 益气养阴口服液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HSP70、TNF-α表达的影响

    01).结论:益气养阴口服液能够改善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同时,能够改善HSP70蛋白、TNF-α的表达,改善失衡的促-抗炎性反应体系,这可能是益气养阴口服液抗衰老的机制之一.......

    作者:曾庆明 刊期: 2009- 04

  • 道医学对生命的解读

    一部蕴蓄和修订了18年的人体生命科学力作近日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作者熊春锦是丹道太上一脉24代传人,他在书中介绍了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医学.延伸和丰富了中医理论,并且认为道医学集东方智慧之大成,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作者:刘智利 刊期: 2009- 04

  • 论形象思维与中医辨证

    形象思维为主是中医辨证思维的特点,是中医学诸多奥妙的根源.中医的整个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思维过程即是一个以象诊象,以象治象的过程.外感病中,有病才有症状,才有相应的象,然后才能进行辨证,因此辨证应当从病辨证,抓主症辨证.内伤病中,诊察之象和证先于病和症状出现,中医辨证思维应当采取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为辅的意象思维,象症结合辨证.......

    作者:王彦晖 刊期: 2009- 04

  • 经方附子药对临床应用探讨

    张仲景运用附子药对既能治疗寒证,又能治疗热证,还能治疗寒热夹杂证,而合理运用附子药对的关键必须高度重视用量调配关系,常用附子药对有附子配大黄、附子配黄连、附子配乌头、附子配甘草、附子配白术、附子配黄芩、附子配细辛、附子配茯苓、附子配薏苡仁、附子配人参、附子配大枣、附子配粳米、附子配灶心黄土、附子配干姜、附子配栝楼根等,临证若能合理运用附子药对常常能取得显著治疗效果.......

    作者:王付 刊期: 2009- 04

  • 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系列期刊《中医药通报》杂志2009征订、征稿启事

    ......

    作者: 刊期: 2009- 04

  • 读名著品中医——名著中的中医药故事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化中,名著撑起了中国文化的星空,一颗颗耀眼的星星都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在这片星光璀璨的天空中,几千年传下来的名著就是那耀眼的恒星,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读书人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方法,闪耀着古代读书人的思想的光辉.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的形成、发展都是在厚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中发展起来的.......

    作者:李姝淳 刊期: 2009-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