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医药通报》杂志是在已故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卢嘉锡院士关怀和支持下创办的。2002年2月25日在中国福建省厦门市创刊。本刊编委会由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任名誉主编,25名院士中医名家为学术顾问。我国著名中医教育家、临床家、福建中医学院原副院长、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名誉院长盛国荣教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俊德教授为编委会名誉主任。厦门市中医药学会会长、著名中医专家卢泰坤教授出任主编。近百名国内(包括台、港、澳)著名中医药专家和学者组成了第一届编委会。《中医药通报》杂志是通报中医药高层专家研究动态和临床新进展的大型杂志,是国内唯一的通报类中医杂志。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 厦门市中医药学会
出版部门: 《中医药通报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1-274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35-1250/R
邮发代号: 34-95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2002
出版地区 福建
出版地区 福建
订购价格 192.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医药通报杂志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厦门市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671-2749
- 国内刊号:35-1250/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薛己外科辨证思想与特色
通过对薛己外科著作及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其在外科疾病诊治中对中医学的各种辨证方法,如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气血辨证等均能娴熟应用,临病综合多种辨证方法.......
作者:蔚晓慧;刘桂荣 刊期: 2014- 01
-
浅析中医学的理论构建与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文化归属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是中医理论中的根本问题,直接关乎中医学发展传承,其答案应从中医学的理论构建与特点中找寻.本文对中医学的涵义、起源以及理论构建与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医学是一门禀承古人取象思维方式,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广博、深遂的社会文化医学,其与中国文化一体同源,无法割裂.正是由于对人社会属性的深刻把握,使得中医学能够临证疗效如神,理论经久不衰.......
作者:刘洋;林晓峰 刊期: 2014- 01
-
第十三讲 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
本次“王琦讲堂“,围绕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展开探讨.心律失常的诸多原因之中,有生理、病理之分,病理又有心脏疾病和心外疾病之分.依据起源部位、节律、频率不同,又有很多分类.中医治疗心律失常从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入手,注重心功能(心阴血、心气、心阳)的恢复.快速型心律失常常用方剂为炙甘草汤、自拟“平冲饮”,核心是滋阴复脉、益气通阳;缓慢型心律失常常用方剂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参附汤,旨在温经散寒、......
作者:李玲孺;倪诚;姚海强;张曾亮;张惠敏;王济;李英帅;俞若熙;宋昊翀 刊期: 2014- 01
-
我和你
......
作者:万文蓉 刊期: 2014- 01
-
从《内经》论中医护理特色
中医在很长时间内,医护不分家,使护理理论隐含在医理之中,因此,研究中医经典理论特别是《内经》理论对中医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阴阳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护理过程中注意抵御外邪的入侵、从针刺禁忌谈整体护理观、情志护理这四个方面论述《内经》护理理论.......
作者:陈卫莉;李雪青 刊期: 2014- 01
动态资讯
- 1 疏肝润肠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 2 《备急千金要方校释》读后的几点商榷(一)
- 3 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系列期刊《中医药通报》杂志2009征订、征稿启事
- 4 中医药优化方案治疗湿热痹阻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
- 5 强直性脊柱炎辨治掇要
- 6 伏邪作祟多痛证——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十四
- 7 万里云天万里路一重山水一重天——我所走过的治学之路(二)
- 8 外伤性截瘫的中医药治疗
- 9 论伏邪——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
- 10 龙胆泻肝汤临床新用解析
- 11 邵荣世教授治疗慢性胃炎
- 12 《金匮要略》痰饮与水气病证治核心思想探析及临床运用
- 13 太阴病手经表证的系统举例
- 14 小议《金匮要略》胸痹病病位
- 15 葛惠男运用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脘腹痛经验
- 16 张慧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药特点
- 17 通络法在治疗慢性病中的运用
- 18 《伤寒论》桂枝汤类方辨治 肝癌并发症体会
- 19 千里马合剂外用治疗急性湿疹450例疗效观察
- 20 《内经》“道”之涵义